光聲-超聲雙模態成像儀結合了光聲成像與超聲成像的優勢,能夠提供高分辨率、高對比度的結構與功能成像,適用于腫瘤、神經科學、心血管及皮膚科學等多領域研究,尤其在血供評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以下是對該技術的詳細介紹:
一、技術原理與優勢
1.光聲成像原理
基于光聲效應:脈沖激光照射組織時,光吸收體(如血紅蛋白)吸收光能轉化為熱能,產生熱彈性膨脹并激發超聲波信號。超聲探頭接收信號后,通過計算機處理重建圖像,反映組織的光吸收分布。
優勢:
高對比度:不同組織的光吸收差異顯著(如氧合血紅蛋白與脫氧血紅蛋白),可清晰顯示血管分布、血氧飽和度等功能信息。
深穿透性:結合超聲成像的穿透能力,可實現數厘米深度的組織成像(如皮膚全層、乳腺等)。
非侵入性:無需注射造影劑或侵入性操作,適合長期動態觀測。
2.超聲成像原理
利用超聲波在組織中的反射與傳播特性,提供高分辨率的結構信息(如器官輪廓、血管走向)。
優勢:
實時性:可實時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如血流速度、方向)。
安全性:無電離輻射,適合孕婦、兒童等敏感人群。
3.雙模態融合優勢
結構與功能互補:超聲提供解剖結構信息,光聲揭示分子活動(如血氧、代謝),實現“地圖+衛星圖”的精準定位。
多參數分析:同步獲取血管形態、血流量、血氧飽和度等參數,全面評估血供質量。
臨床適用性:適用于腫瘤邊界識別、療效監測、慢性病管理(如糖尿病足血管監測)等場景。
二、在皮膚損傷血供評估中的應用
1.燒傷愈合監測
案例:在燒傷小鼠模型中,雙模態成像儀動態顯示損傷區域血管再生過程:
早期(1-3天):血供減少,局部缺血;
中期(5-7天):新生血管從損傷邊緣向中心生長,血流量逐漸恢復;
后期:血管網絡成熟,血氧飽和度提升。
意義:揭示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的作用機制,指導燒傷治療策略優化。
2.糖尿病潰瘍治療評估
案例:糖尿病小鼠足部潰瘍模型中,成像儀顯示:
潰瘍區域:血供顯著低于健康組織,新生血管形態異常(管徑不規則、分支減少);
治療干預后:應用促血管生成藥物后,血供參數改善,潰瘍愈合速度加快。
意義:驗證治療有效性,篩選抗糖尿病潰瘍藥物。
3.皮膚創傷感染監測
案例: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皮膚創傷模型中,成像儀檢測到:
損傷區域:血流量增加(炎癥反應標志),同時超聲成像顯示組織水腫;
結合熒光標記技術:追蹤免疫細胞浸潤動態,指導抗感染治療。
意義:早期識別感染灶,避免病情惡化。
三、典型產品與技術進展
1.商業產品
邁瑞醫療Resona Y·盤古:
國內首款融合超聲與光聲成像的雙模態產品,實現結構功能成像躍遷;
應用場景:腫瘤邊界識別、心血管疾病評估、神經系統研究等。
歡影醫療Sonorover PA系列:
提供高對比度光聲功能成像(如血氧、血管分布)與高分辨超聲結構成像;
應用場景:腫瘤微環境研究、腦科學、皮膚科學等。
2.技術突破
三維乳腺光聲成像系統:
2023年獲FDA批準,可檢測直徑<5mm的微小腫瘤,靈敏度較傳統超聲提升30%;
無輻射、低成本,單次檢查成本降低40%。
光聲引導的組織消融技術:
結合Histotripsy(組織消融技術),實現“診斷-消融-療效評估”全流程覆蓋;
減少對健康組織的損傷,提升治療精準度。
四、未來發展方向
1.微型化與便攜化:
開發手持式光聲設備(如佳能醫療的Aplio iPA),推動床旁即時診斷(POC)普及。
2.多模態融合:
結合MRI、CT等技術,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如癌癥分期)。
3.AI賦能:
集成AI算法,自動分析血管狹窄程度、腫瘤邊界等,縮短診斷時間(如飛利浦EPIQ CVx系統診斷時間縮短50%)。
4.深部組織成像優化:
通過非線性效應增強深部組織光聲信號,提升穿透深度(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