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維培養體系調控腫瘤微環境,需從細胞組成、物理結構、化學信號及動態交互四個維度綜合設計,以模擬體內腫瘤的復雜生態。以下是具體策略與技術路徑:
一、多細胞類型共培養:重構腫瘤異質性
1.核心細胞組合
腫瘤細胞:選擇患者來源的腫瘤干細胞(CSCs)或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分化的腫瘤細胞,保留原始腫瘤的遺傳異質性。
基質細胞:
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CAF):分泌IL-6、TGF-β等因子,促進腫瘤干細胞自我更新和侵襲性。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通過M2型極化分泌IL-10、EGF,抑制免疫應答并促進血管生成。
內皮細胞:形成血管網絡,模擬腫瘤內營養供應與代謝廢物排出。
免疫細胞:引入T細胞、NK細胞或CAR-T細胞,構建免疫微環境,研究免疫逃逸機制。
2.共培養策略
分層接種:先鋪Matrigel基質,再依次接種CAF、內皮細胞,最后覆蓋腫瘤細胞,形成空間分層結構。
混合接種:將腫瘤細胞與CAF按1:1比例混合后嵌入基質膠,促進細胞間直接接觸。
動態灌注:結合微流控芯片實現培養基持續流動,模擬體內血液灌注,維持細胞活性。
3.功能驗證
侵襲性評估:通過Transwell實驗檢測共培養后腫瘤細胞的遷移能力。
血管生成檢測:使用CD31抗體標記內皮細胞,量化血管網絡密度與分支長度。
免疫響應分析:流式細胞術檢測T細胞活化標志物(如CD69、IFN-γ)表達水平。
二、基質膠與生物材料優化:模擬細胞外基質(ECM)
1.基質膠成分調整
硬度調控:通過調整Matrigel濃度(2-10 mg/mL)改變基質硬度,模擬正常組織(0.5-1 kPa)與腫瘤組織(10-50 kPa)的力學差異。
功能化修飾:
摻入RGD肽序列增強細胞黏附。
添加透明質酸(HA)或膠原蛋白IV,模擬腫瘤ECM的組成復雜性。
降解性控制:引入光交聯或酶敏感基團,實現基質動態重塑,模擬體內ECM降解過程。
2.新型生物材料應用
水凝膠體系:
聚乙二醇(PEG)水凝膠:通過化學交聯調節孔徑(50-200 μm),控制營養擴散速率。
海藻酸鈉水凝膠:結合Ca2?交聯實現可注射性,適用于原位腫瘤模型構建。
3D打印支架:
使用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打印多孔支架(孔徑100-300 μm),提供結構支撐并引導細胞定向生長。
負載生長因子(如EGF、VEGF)實現局部緩釋,模擬旁分泌信號梯度。
三、化學信號調控:模擬腫瘤微環境因子網絡
1.關鍵因子添加
促炎因子:IL-6(50 ng/mL)、TNF-α(20 ng/mL)激活NF-κB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與存活。
生長因子:EGF(50 ng/mL)、HGF(20 ng/mL)驅動腫瘤干細胞自我更新。
代謝物:乳酸(10 mM)模擬腫瘤酸性微環境,誘導TAM向M2型極化。
缺氧模擬:通過化學缺氧劑(如CoCl?,100 μM)或低氧培養箱(1% O?)激活HIF-1α通路,促進血管生成與代謝重編程。
2.動態信號調控
微流控芯片控制:通過多通道泵實現因子濃度梯度(如0-100 ng/mL VEGF梯度),模擬體內旁分泌信號分布。
光控釋放系統:將生長因子包裹在光敏脂質體中,通過近紅外光觸發釋放,實現時空精準調控。
反饋調節回路:結合傳感器細胞(如表達熒光報告基因的HEK293細胞)實時監測因子濃度,并通過微泵自動調整添加量。
四、物理微環境調控:力學與拓撲結構影響
1.基質硬度調節
軟基質(0.5-1 kPa):模擬正常組織,抑制腫瘤細胞侵襲。
硬基質(10-50 kPa):模擬腫瘤組織,通過YAP/TAZ通路激活促癌基因表達。
硬度梯度:構建從軟到硬的基質梯度,誘導腫瘤細胞定向遷移(類似趨觸性)。
2.拓撲結構設計
微溝槽:在基質表面刻蝕寬度5-20 μm的溝槽,引導腫瘤細胞沿溝槽定向排列,模擬體內組織纖維走向。
納米圖案化:通過電子束光刻制備納米柱陣列(直徑100 nm,間距200 nm),調控細胞膜受體分布與信號轉導。
3D孔隙結構:使用鹽析法或氣體發泡法制備多孔支架(孔徑50-200 μm),促進細胞浸潤與營養交換。
3.流體剪切力模擬
層流剪切:在微流控芯片中設置流速0.1-1 dyn/cm2的層流,模擬腫瘤內間質液流動,影響細胞形態與基因表達。
湍流剪切:通過障礙物設計產生湍流(流速>10 dyn/cm2),模擬血管內血流沖擊,研究腫瘤細胞機械轉導機制。
五、動態監測與反饋調控
1.實時成像技術
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細胞間相互作用(如CAF與腫瘤細胞的突觸連接)。
光聲成像:監測血管生成過程中的血氧飽和度變化。
拉曼光譜:無標記檢測細胞代謝物(如乳酸、谷氨酰胺)分布。
2.AI輔助分析
深度學習模型:訓練卷積神經網絡(CNN)自動識別類器官形態變化(如褶皺形成、空腔擴張)。
多組學整合:結合轉錄組、蛋白組與代謝組數據,構建腫瘤微環境調控網絡圖譜。
3.閉環反饋系統
硬件層:微流控芯片、微泵、傳感器集成化設計。
軟件層:通過Python腳本實現數據實時采集與因子濃度動態調整。
應用案例:MIT開發的“腫瘤芯片”系統,可自動維持類器官生長所需的O?、CO?與pH值,并實時反饋調整培養基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