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物活體三維多模態熒光成像系統在活體動物癌癥研究中具有廣泛應用,其核心價值在于非侵入性、動態定量追蹤腫瘤生長、轉移及藥物療效,同時結合多模態成像技術實現解剖結構與功能信號的精準匹配。以下是具體應用場景與分析:
一、腫瘤生長與轉移的實時監測
1.原位瘤與轉移瘤的定量分析
通過生物發光標記腫瘤細胞(如熒光素酶標記的結腸癌細胞株),系統可無創傷地定量檢測小鼠整體的原位瘤、轉移瘤及自發瘤。例如,將標記的腫瘤細胞注射到裸鼠腦內,利用IVIS Spectrum等系統可在固定時間點觀察和統計腦內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情況。
技術優勢:生物發光成像背景噪聲低,靈敏度極高(可檢測皮下少于50個細胞),能精準定位發光位點,動態反映腫瘤體積變化。
微小腫瘤與轉移灶的早期發現
結合CT掃描數據,系統可實現腫瘤信號的三維重構,量化腫瘤大小并定位到具體器官。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利用銳視IMAGING 1000系統,通過心臟血管注射熒光素酶標記的腫瘤細胞建立小鼠腫瘤轉移模型,成功檢測到左右肝各有一個微小腫瘤,并經病理切片驗證。
技術優勢:多模態融合(光學+CT)將解剖信息與功能信號結合,突破傳統光學成像的深度限制,實現早期微小腫瘤的精準診斷。
二、抗癌藥物療效的動態評估
1.藥物處理后的實時響應監測
系統可量化分析藥物處理后腫瘤信號強度的變化,評估候選藥物的靶向性與代謝特征。例如,通過觀察ApoG2蛋白體外抑制胃癌細胞生長的效果,發現隨蛋白量增加,胃癌細胞熒光素酶活性逐漸降低,從而動態反映藥物療效。
技術優勢:同一組動物可連續觀察,消除個體差異,節省實驗動物數量,同時獲得直觀的圖像結果。
2.藥物毒性及安全性的非侵入性評價
結合熒光成像,系統可觀察藥物在靶器官的分布及蓄積情況,評估藥物對正常組織的毒性。例如,利用標記好的細菌在動物體內對抗生素藥物的反應,進行藥物篩選和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
技術優勢:避免傳統病理切片對動物的損傷,實現長期動態監測。
三、腫瘤微環境與轉移機制的研究
1.腫瘤相關細胞的相互作用觀察
系統可標記免疫細胞(如CAR-T細胞)、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等,觀察其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動態分布及相互作用。例如,利用熒光蛋白標記干細胞,監測其在體內的存活、分化及遷移路徑。
技術優勢:多光譜掃描和光譜分離技術可去除組織自發熒光干擾,實現多探針成像,滿足復雜微環境研究需求。
2.腫瘤轉移途徑的追蹤
通過生物發光或熒光標記,系統可追蹤癌細胞在血管中的停留、外滲和轉移灶形成過程,甚至檢測到少于100個細胞的腫瘤微小轉移病灶。例如,利用近紅外熒光探針標記,可簡單、快速、無放射性地活體觀察膠質母細胞瘤的轉移情況。
技術優勢:三維重構功能可提供信號點的X、Y、Z軸坐標信息,精準定位轉移灶。
四、多模態成像技術的協同應用
1.光學與CT/MRI的融合成像
系統可集成X射線CT、生物發光成像、分子熒光成像等多種模態,實現“1+1>2”的效果。例如,IVIS Spectrum系統通過Micro-CT成像獲得小鼠骨骼等解剖信息,結合三維光學成像獲得腫瘤信息,實現腫瘤與骨骼的精準匹配。
技術優勢:解決光學成像深度不足的問題,提高腫瘤定位的準確性。
2.切倫科夫輻射成像在放射性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基于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切倫科夫光,系統可特異性成像放射性藥物分布,評估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速率與排泄途徑。
技術優勢:為放射性藥物研發提供非侵入性、動態的評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