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物活體皮膚腔道無標記成像裝置是一類結合光學、聲學和智能算法的高端科研設備,旨在無需外源性標記物的前提下,實現對實驗動物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腔道組織的實時動態觀察。這類裝置通過整合光聲成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多光子顯微鏡等技術,突破了傳統成像方法在深度、分辨率和功能信息獲取上的局限,已成為腫瘤研究、神經科學、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的關鍵工具。
一、核心技術原理與多模態集成
1.光聲成像(PAI)的深度突破
光聲成像創新性地結合光學對比度與超聲分辨力,通過脈沖激光激發組織內源性物質(如血紅蛋白、黑色素)產生熱彈性膨脹,進而轉化為超聲信號進行三維重構。例如,波長 1064nm 的近紅外二區(NIR-II)光聲成像可穿透達 4.8cm,清晰呈現小鼠腦血管網絡動態變化,并在肝纖維化分期中通過微米級分辨率檢測異常血管形態。其內窺模塊可深入消化道,實現結直腸微血管與組織層次的共定位可視化。
2.OCT 的淺表高分辨優勢
OCT 利用低相干光干涉技術,對皮膚表層(<400μm)實現 14μm 級分辨率,適用于黑色素瘤厚度測量等淺表結構分析。例如,中南大學實驗動物學部的小動物三維活體成像系統結合 OCT 與熒光光譜拆分功能,可量化皮損血供程度。
3.多光子顯微鏡的細胞級解析
多光子顯微鏡通過雙光子激發熒光(TPEF)和二次諧波產生(SHG),在清醒動物中實現亞微米分辨率成像。例如,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開發的超分辨技術(MLS-SIM)可在小鼠皮層中以 150nm 分辨率追蹤神經元樹突棘動態,同時容忍每秒 50 微米的運動偽影。
4.多模態融合提升診斷效能
商業化裝置如 Ani-Plus 集成光聲、超聲和光學顯微鏡,可同步獲取血管密度、血氧飽和度等結構 - 功能信息。深圳技術大學的 Vevo?LAZR-X 系統則結合超聲與光聲,實現腫瘤血管新生與灌注的實時監測。
二、典型應用場景與實驗案例
1.皮膚與腔道微循環研究
皮膚血管評估:光聲成像可非侵入性揭示小鼠皮膚從表皮到皮下組織的復雜解剖結構,支持穿支皮瓣術前定位與術后存活評估。
腸道病理監測:膿毒癥模型中,光聲內窺成像通過檢測腸道血氧飽和度變化,發現動脈血管淺表層分布、靜脈血管更深的規律,并量化膿毒癥引發的缺血程度。
2.腫瘤與藥物治療研究
光動力治療(PDT)評估:光聲成像動態監測小鼠背部腫瘤血管密度與扭曲度變化,指導 PDT 方案優化。
納米藥物遞送追蹤:短波紅外染料聚集體(如 ESi5-S)經尾靜脈注射后,可通過雙通道熒光 / 光聲成像揭示其在骨骼、肝臟的分布及肝膽代謝路徑。
3.神經與心血管疾病研究
腦血管動態分析:SIP-PAT 系統實現小鼠全腦血流動力學實時成像,支持缺血 - 再灌注模型中血管修復效果的量化評估。
神經元突觸可塑性:MLS-SIM 技術在清醒小鼠中捕捉樹突棘尖刺動態,并發現 PSD-95 蛋白聚團與樹突主干小突起的共定位現象,為突觸形成機制提供新證據。
三、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1.深度 - 分辨率權衡
光聲成像在 NIR-II 窗口(如 1064nm)雖穿透更深,但分辨率受限于超聲波長(約 12.5μm);多光子顯微鏡雖達亞微米分辨率,但深度通常 < 1mm。解決方案包括:
波長優化:結合 532nm(血管成像)與 1064nm(深層穿透)雙波長光聲激發,實現結構與功能信息互補。
AI 增強重建:UI-Trans Net 通過深度學習提升光片顯微圖像信噪比 3-5 倍,克服散射干擾。
2.運動偽影與噪聲控制
呼吸、心跳導致的位移可通過兩相呼吸門控(如 Quantum GX2 的回顧性門控技術)和高速掃描(如 SIP-PAT 的 50Hz 幀頻)抑制。此外,光聲成像的單脈沖二維圖采集(<100mJ/cm2 激光劑量)可避免運動模糊。
3.內窺探頭微型化
ENDOQ 內窺鏡通過 2mm 超細探頭與可充氣設計,實現小鼠腸道無創重復檢查,避免傳統硬鏡導致的爆肛風險。光聲內窺探頭則通過光纖集成與 360° 螺旋掃描,在 1.2mm 景深內實現 12.5μm 分辨率。
四、商業化產品與技術趨勢
1.代表性裝置
Ani-Plus:光 - 聲 - 超聲三模態系統,支持 3mm 內微米級成像,配備加熱麻醉裝置以維持動物生理狀態。
SIP-PAT:全球首款全身光聲斷層成像儀,穿透深度 4.8cm,可同步獲取灌注、氧合等功能信息。
IVScope 8000Pro:24 通道寬光譜熒光成像結合光聲模塊,支持多色染料與近紅外二區成像。
2.國產化與成本優化
倍捷銳的無標記高內涵活細胞成像儀通過定量相位成像技術,將同類進口設備成本從 300 萬 - 500 萬元降至 100 萬元以下,同時保持熒光成像功能。
3.前沿技術融合
AI 賦能:UI-Trans Net 等算法實現斑馬魚心跳影像信噪比提升,未來可擴展至實時病變識別。
多模態探針:華東理工大學開發的短波紅外納米絲帶染料聚集體,同時實現熒光與光聲雙通道成像,支持腫瘤微環境多參數分析。
五、操作規范與維護策略
1.動物管理
需通過溫控載物臺(20-40℃)和 EQUAFLOW 呼吸裝置維持動物生理狀態,避免麻醉氣體濃度不均影響實驗重復性。
2.預防性維護
光學系統:定期清潔鏡頭與濾光片,使用專用清潔劑避免損傷鍍膜。
激光校準:每年通過 NIST 標準光源校準激發光強度,確保信號定量準確性。
軟件更新:及時安裝固件升級,修復潛在漏洞并優化算法(如光譜分離精度提升)。
3.故障處理流程
建立包含備件庫存(如激光晶體、超聲換能器)與快速響應機制的維護體系,例如通過 TIRF Lock?反饋控制實時監測光聲信號穩定性。
六、未來發展方向
1.微型化與便攜化:開發可植入式探頭,實現自由活動動物的長期動態監測。
2.多尺度成像:結合宏觀光聲斷層與微觀多光子顯微,構建從器官到細胞的全維度數據鏈。
3.智能決策支持:集成機器學習模型,實現成像數據的自動化病理分析與治療方案推薦。
這類裝置的發展不僅推動基礎研究的突破,更為臨床前藥物研發提供了高效驗證平臺,有望加速轉化醫學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