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聲 - 超聲斷層掃描技術(PA/US Tomography)在心肌評估中,相比傳統影像學技術(如超聲心動圖、心臟 MRI、CT 血管造影、核素顯像),其核心優勢源于 **“結構成像 + 功能成像 + 分子成像” 的多維度協同能力 **,同時規避了部分傳統技術的固有局限,具體可從以下 6 個關鍵維度展開:
一、「結構 - 功能 - 血氧」一站式評估,突破單一模態局限
心肌評估的核心需求包括:解剖結構(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心功能(射血分數、室壁運動)、血流灌注(缺血區域定位)、組織代謝(血氧飽和度) —— 傳統技術往往需多種模態聯合才能覆蓋,而 PA/US 可通過一次掃描實現多參數同步獲取:
超聲斷層掃描:提供高分辨率心肌解剖結構(如心室壁分層、瓣膜形態)和實時心功能評估(如 M 型超聲測射血分數、二維超聲看室壁運動),功能與常規超聲心動圖相當,但分辨率更優(臨床 PA/US 的超聲分辨率可達 50-100 μm,優于傳統超聲的 150-200 μm);
光聲斷層掃描:利用心肌內血紅蛋白的光吸收特性,直接量化心肌血氧飽和度(SO?) 和微血管灌注速度—— 這是傳統超聲(需依賴多普勒間接測血流,無法直接測血氧)、CT(僅能看血管解剖,無功能信息)、核素顯像(如 SPECT,分辨率低且無法量化血氧)均難以實現的。
對比案例:評估急性心梗患者時,傳統方案需 “超聲心動圖(看結構 / 功能)+ 冠脈 CTA(看血管狹窄)+ 核素顯像(看缺血區)” 三次檢查,而 PA/US 可一次掃描:超聲定位梗死區室壁運動異常,光聲直接顯示該區域 SO?降低(缺血特征)及灌注延遲,大幅縮短評估時間。
二、無電離輻射,適配長期 / 反復心肌監測場景
心肌疾病(如化療藥物心肌毒性、慢性心衰、遺傳性心肌病)常需長期隨訪監測(如每 3-6 個月評估一次),但傳統依賴電離輻射的技術(如心臟 CT、SPECT/PET)存在輻射累積風險,限制了反復使用:
心臟 CT 的單次輻射劑量約 5-10 mSv,SPECT 約 8-15 mSv,PET 約 10-20 mSv,長期多次檢查可能增加腫瘤風險;
PA/US 的成像原理是 “近紅外激光(非電離輻射)+ 超聲(機械波)”,無任何電離輻射暴露,且激光能量嚴格控制在組織安全閾值內(≤20 mJ/cm2),即使對兒童、孕婦或需每年多次監測的患者(如蒽環類化療患者的心肌毒性監測)也完全安全。
核心場景適配: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的心肌保護監測(如每 2 個周期評估一次心肌功能與血氧)、遺傳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的終身隨訪 ——PA/US 可作為長期監測的首選模態。
三、高時空分辨率,捕捉心肌動態生理過程
心肌活動具有快速動態特性(如心跳周期約 0.8-1.2 秒,心肌灌注的血流峰值持續僅數百毫秒),傳統技術在 “時間分辨率” 或 “空間分辨率” 上常存在短板:
空間分辨率:核素顯像(SPECT/PET)分辨率僅 3-5 mm,無法區分心內膜下 / 心外膜下的局部缺血;心臟 MRI 雖可達 1-2 mm,但掃描速度慢;
時間分辨率:心臟 MRI 的灌注掃描需屏氣 10-15 秒,難以捕捉心率波動下的動態灌注;CT 灌注掃描速度快(亞秒級),但空間分辨率低且有輻射。
PA/US 通過 “超聲的高時間分辨率 + 光聲的高空間分辨率” 實現協同:
超聲斷層掃描的幀率可達 30-60 幀 / 秒,可實時追蹤心室壁的收縮 / 舒張運動(時間分辨率<30 ms);
光聲斷層掃描的空間分辨率可達 50-100 μm(遠優于核素顯像),且通過優化激光重復頻率(如 kHz 級超快激光),可將光聲成像幀率提升至 10-20 幀 / 秒,足以捕捉心肌舒張期的灌注峰值和收縮期的血氧變化。
關鍵應用:心梗再灌注治療后的 “無復流” 現象評估 ——PA/US 可實時顯示冠脈開通后心肌局部灌注是否恢復(光聲信號是否回升),而傳統 MRI 需延遲掃描,無法動態捕捉。
四、內源性對比劑為主,規避外源性對比劑風險
心肌評估中,外源性對比劑(如 CT 的碘劑、MRI 的釓劑、超聲造影的微泡)常存在使用禁忌:
碘劑過敏 / 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病 4-5 期)患者無法做 CTA;
釓劑在腎功能不全患者中可能引發腎源性系統性纖維化(NSF);
超聲造影微泡可能誘發過敏,且無法穿透微血管評估組織灌注。
PA/US 的核心優勢之一是依賴內源性對比劑(血紅蛋白) :
無需注射任何外源性試劑,僅通過血紅蛋白的光吸收差異(氧合血紅蛋白與去氧血紅蛋白的吸收光譜不同),即可實現心肌血流、血氧的定量評估;
若需進一步提升分子特異性(如評估心肌纖維化、炎癥),可使用生物相容性更高的靶向納米探針(如葉酸修飾的金納米顆粒),其代謝途徑明確(多通過肝臟 / 腎臟排泄),長期毒性遠低于釓劑或碘劑。
適用人群:慢性腎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對比劑過敏患者的心肌缺血評估 ——PA/US 可在無風險前提下完成精準診斷。
五、床旁可及性強,適配急診 / 重癥場景
心臟急癥(如急性心梗、重癥心衰)需快速床旁評估,但傳統高端模態(如心臟 MRI、PET)設備體積龐大、無法移動,且檢查流程復雜(需轉運患者、調整體位):
心臟 MRI 設備重達數噸,需專用屏蔽室,急診患者(如生命體征不穩定者)無法轉運;
PET 需提前制備放射性藥物,檢查耗時>1 小時,不適合急診快速診斷。
PA/US 系統可實現小型化、便攜式設計:
核心組件(激光源、超聲探頭、成像主機)體積可壓縮至行李箱大小,重量<20 kg,可直接推至急診室、ICU 床旁;
檢查流程簡單(無需患者脫衣、無需特殊體位),單次掃描時間<5 分鐘,可快速為心梗患者的 “再灌注治療決策” 提供依據。
場景價值:ICU 重癥患者的心肌功能監測 ——PA/US 可在患者機械通氣、血管活性藥物維持的情況下,實時評估心肌血氧和心功能,避免轉運風險。
六、分子層面早期診斷潛力,優于傳統結構 / 功能成像
心肌疾病的早期病理改變(如心肌纖維化、炎癥、微小血管病變)往往先于結構 / 功能異常,但傳統技術難以早期識別:
超聲心動圖僅能發現明顯的室壁增厚、射血分數下降,無法檢測早期纖維化;
心臟 MRI 的晚期釓增強(LGE)雖能識別纖維化,但需病變發展至一定程度(纖維化面積>1%)才能檢出;
核素顯像無法區分 “炎癥” 與 “缺血”,特異性不足。
PA/US 通過分子靶向成像可實現早期診斷:
針對心肌纖維化的靶向探針(如結合膠原的肽修飾納米顆粒),可在纖維化早期(膠原沉積量<0.5%)通過光聲信號特異性增強,實現 “早于結構改變” 的診斷;
針對心肌炎癥的探針(如靶向炎癥細胞表面 CD45 的納米顆粒),可區分缺血性炎癥與非缺血性炎癥(如心肌炎),而傳統技術難以鑒別。
總結
光聲 - 超聲斷層掃描技術在心肌評估中的優勢,本質是 **“無輻射、多維度、高時空分辨率、高安全性、床旁可及”** 的綜合體現 —— 它既彌補了傳統超聲 “無法直接測血氧 / 灌注” 的短板,又規避了 MRI/CT/PET“輻射、對比劑風險、設備笨重” 的局限,尤其在急性心梗急診評估、慢性腎病患者心肌監測、心衰早期診斷、重癥床旁隨訪等場景中,展現出不可替代的應用價值。隨著技術的小型化、探針的優化及數據量化算法的成熟,其有望成為未來心肌評估的 “一站式核心模態”。